吏瘦民肥天下兴

“泰兴黄桥人可何,家族兴盛甲江左。进士举人十几个,贡生秀才三百多。为何代代出人才,家范十条把好舵。地方百姓皆效尤,黄桥民风树楷模……” 在江苏泰兴黄桥的古街深巷,这首童谣悠悠传唱,讲述着何氏家族的传奇。

南宋初年,何氏家族迁入泰兴黄桥,以耕读传家,仁德处世。明清两朝,走出四进士、十举人、三十二贡生、三百多秀才,入仕者多廉洁奉公,“江左甲族” 等赞誉广为流传。

何氏家族长盛不衰,根源在于优良家风。自安居泰兴,便有 “耕读兼备‘为循理、保家之良规’” 的家传庭训。七世祖何济,其祖父为人端庄温厚,父亲行善重义。明永乐年间,朝廷迁民,何济次子响应号召。正统年间,泰兴受灾,何济率子侄捐出 2000 石粮食。受朝廷奖谕后,何济制定《何氏家范》,认为 “不以道义规于子孙,则非为自偾,而亦无以裕诸后矣” 。

《何氏家范》十条千余字,涵盖孝父母、友兄弟、谨夫妇等方面。对父母 “尽其心,力所当为”,对兄弟“有无相济,疾病相扶”,对宗族乡邻 “毋以尊凌卑”,治学以 “勤苦为本”,持家 “崇尚俭朴”。将传统道德修养具体化,为何氏族人行为准则。

“江北第一祠” 何氏宗祠,由何济后人何棐故居扩建而成。何棐为弘治年间进士,曾任多职。初任浦城县令,建社仓、订乡约、办学校。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时,宦官刘瑾暗示其拜谒,何棐拒绝:“国家以贤能选拔人才,我不敢以他道而求之。” 他清廉耿直,将家范精神贯穿从政为民过程,深受爱戴。这座宗祠还是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,陈毅、粟裕在此研究作战方案,支前物资由此运往阵地。

宗祠内 “吏瘦民肥” 匾醒目。明万历年间,何镤任德兴知县,虽德兴富饶,但他生活清苦,征田赋时让百姓自兑自封,多取则退还。他善审案,德兴官场风气一新。百姓为其建生祠,传唱 “何侯为令,吏瘦民肥”,丰富了何氏家范内涵。

何氏后世子孙承继家风,知书达理、勤勉自律、乐善好施。家族贤内助也深受熏染,何济夫人支持丈夫捐粮赈灾,何棐继母培养出一代御史。大灾之年,19 位贤内助因支持丈夫捐粮受封赠。

时光流转,何氏家范历久弥新。它彰显家国情怀与为民情怀,为何氏入仕族人践行,也为党员干部提供借鉴。何氏贤内助树立典范,反观 “贪内助” 案例,更显其价值。今天,我们重温何氏廉洁故事,传承优良家风,同筑防腐高墙,让廉洁之光熠熠生辉 。

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泰兴黄桥何氏虽兴于明清,却能启迪后世。作为共产党人,我们要选清正榜样为镜,择廉洁典范为镜,改作风、正家风,遵党纪、守国法,做好人民的勤务员,见贤思齐、择善而从,以“吏瘦民肥”为镜,常怀忧民、爱民、惠民之心,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、利为民所谋、情为民所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供稿:江苏丘陵地区南京所 赵 晗 杨 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