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年,卢永根诞于香港,家境殷实优渥。十一岁,日寇铁蹄践踏香港,他目睹山河破碎,痛感国民党腐朽。终是党旗引航,于迷雾中照亮他前路。1949年,他于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他奉命离港,赴穗领导地下学联,迎接广州解放。大学毕业后,卢永根留校任教,他拜入“中国稻作科学之父”丁颖门下,执教杏坛。科教报国,是卢永根一生的志向。
2001年,年逾古稀的卢永根,已届七十一载春秋。他仍不辞辛劳,携学子们奔走于广东高州、佛冈、遂溪、博罗、惠来等地,孜孜以求,探寻携带重要基因、可改良稻种的野生稻种……岁月流转,卢永根研究团队成果斐然,共育出作物新品种三十三种,累计推广逾千万亩,新增产值,高达十五亿余元之巨。
2017年3月的一天,卢永根在旁人搀扶下,步履蹒跚地踏上银行台阶。他颤抖着解开褪色的黑挎包,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,层层展开后,十余本存折整齐码放。在一张张单据上,他缓缓签下名字——整整880万元积蓄,两位老人未留分文给独女,而是设立了"卢永根·徐雪宾教育基金"。"国家要现代化,教育是根本。”卢老一直秉承这个理念。对卢老夫妇的壮举,人们说是"捐″,可卢老坚持说是"还"。"党培育了我,这是我做的最后贡献"。
踏入卢老的居所,时光仿佛瞬间倒流,回到了往昔岁月:铁架子床爬满了岁月的锈迹,蚊帐已用了不知多少年头,旧式台灯散发着昏黄的光,那台收音机修了又修,仍倔强地坚守着它的使命……
2019年8月,卢永根老人在广州与世长辞。他的夫人徐雪宾老人,将1万元郑重地交到华南农业大学领导手中,眼中噙着泪水,声音哽咽:“这是老卢最后的‘特殊党费’!”
“满室皆旧物,布衣好耕读。积蓄八百万,捐赠不迟疑。”这是对他的真实写照。他以生活上克勤克俭、朴素无华之态,与奉献时倾囊相授、慷慨解囊之举,形成强烈反差;他以行动中克己奉公、清正自守之姿,与胸怀间兼济天下、造福苍生之志,奏响动人乐章;他以细微处勤俭持家、一丝不苟之风,与大义前勇担使命、矢志报国之举,铸就精神丰碑,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院士群体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赤子情怀与家国担当。
供稿:新洋基地党支部 陈满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