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北门茶园南侧,有一座青石坟冢静静栖息在青翠的竹林中。这里纪念的,是麦子女圣——沈骊英先生。
沈骊英的名字,在我们院的农学前辈中似乎并不特别响亮。她是我院粮作所历史上第一任所长——沈宗翰的夫人,是台湾四君子之一——沈君山的母亲,也曾做过费孝通和杨绛的老师。她去世时,社会各界沉痛追悼。与她素未谋面的邓颖超在新华日报封面文章发表悼词,名为《中国妇女光辉的旗帜——沈骊英女士》;董必武追悼她称“此功诚不朽,此业要薪传”;陶行知说,她在小麦品种改良方面有着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的贡献,并称她为“麦子女圣”。那么,她短暂的一生,到底做了什么,让人们如此称颂?
我一直在追寻……
沈骊英先生出生于1897年,曾赴美留学,先在美国卫斯理女子大学学习植物学,后按父亲嘱咐,坚守耕读传承,转而投身农业。
1933年,她来到我院前身——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小麦选种育种工作。对于她的工作,费孝通在《一封未拆的信——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》中有这样的表述:她默默地做了一件中国科学界里罕有的大事。改良麦种,听来似乎很简单,可是,这是一件多繁重的事?……如果“粗心大意”,一错就要耽搁一年。一年,多少农民的收入要等一年才能增加?
做杂交,搞育种的都知道那滋味!沈骊英面对的,是1700多份来自世界各地的小麦品种!而她,在那并不太平、甚至颠沛流离的日子里,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,就选育出了9个小麦品种!
1937年,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时,中央农业部裁撤所有女职员,唯独沈骊英坚决不离开,她表示宁可不领工资,也要留下来完成实验。她说:“我为事业,非为钱而工作。”漫漫西迁途中,她更是以妊娠之身,带子女三人,宁愿不带个人物资,也要带齐了历年的试验记录和种子箱,辗转数千里,抵达四川荣昌。
途中,她坚持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,亲手作记录,参加小麦播种和收获,还要照顾幼儿、防空袭、躲警报。山路上,她不坐汽车,颠簸跋涉于蜀道。她说,“抗战期间,一滴汽油,即为国民一滴血”。
由于终日埋头丘陇与实验室内,过度疲劳,1941年10月7日,她在荣昌宝城寺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实验室中猝发脑溢血,殉职于任上,年仅44岁。
沈骊英走了,而她培育的小麦品种,在她走后的50多年里,仍一直在生产上应用,并且时过百年,都仍保留在院种质资源平台,成为宝贵的种质资源。这,正是农业科研工作的、不朽的生命力。
每次来到院种质资源平台,我都会看一看种子展示台上的骊英小麦。那浅黄色的小麦粒,仿佛会继续对我诉说沈骊英的故事。我仿佛看到,瘦弱的她大着肚子、艰难地牵着子女跋涉辗转,牵挂的,是她的小麦是否安好;我仿佛看到,暴风雨的夜里,她不顾一切地奔向田间,为的,是抢救出还没倒伏的小麦;我仿佛看到,她培育出的抗旱涝的中农二十八,在日光映射下,落霞一般的光辉。
如今,春意正好,我院游人如织。在这片宁静的翠竹林中,偶然会有几位路人、孩童路过,他们会驻足凝视,好奇地念念她的名字,查查她是谁。每到这时,我便会和他们讲一讲她的故事,和她为农奉献的,一片真心。
供稿:农业信息研究所党总支 王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