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华夏广袤的田野上,农业科研工作者们用智慧和汗水,耕耘着丰收的梦想。他们中的许多人,用一生的时光扎根土地,将清廉刻进科研事业,把奉献写满人间,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。今天,让我们循着稻花香,走进国士袁隆平和时代楷模赵亚夫的世界,聆听感人至深的清廉故事,感受清风正气的榜样力量。
袁隆平,这位 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毕生追逐 “禾下乘凉梦”。当他培育的杂交水稻震惊世界,让无数人摆脱饥饿,他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。有人曾这样形容袁隆平:“他穿着 35 元的衬衫,却让数十亿人吃饱饭。” 面对国外企业抛出的天价合作邀约,面对巨额商业利益的诱惑,袁隆平从未动摇。他说:“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” 在他眼中,科研成果属于全人类,是用来解决粮食问题的,绝不能成为个人敛财的工具。
袁隆平的办公室里,最显眼的不是各种荣誉证书,而是一张简易的木桌,桌上堆满了科研资料和写满批注的笔记本。他出差从不讲究排场,总是选择最经济的交通方式,住宿也以简单干净为主。他把科研经费一分一毫都用在刀刃上,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。即使功成名就,他依然像一位普通的农民,挽起裤脚,在稻田里弯腰查看稻穗,用最纯粹的初心守护着粮食安全,以清正廉洁的品格,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树立了不朽的榜样。
而在江苏革命老区,赵亚夫同样用六十载光阴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清廉奉献篇章。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,赵亚夫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,一头扎进贫困乡村。他手把手教农民种草莓、栽葡萄,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,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。在推广农业项目过程中,赵亚夫经常面临各种利益诱惑。一些企业想借助他的影响力推销产品,承诺给予丰厚的回扣,都被他坚决拒绝。他说:“我做这些,就是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,拿了企业的钱,就对不起农民的信任。”
赵亚夫还自掏腰包,为农民垫付种子、农药费用,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。他的办公室里,挂着农民送的锦旗,写着 “亚夫精神,情系三农”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,把清廉融入到每一次田间指导、每一项技术推广中,成为农民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。
袁隆平先生、赵亚夫先生,他们不仅是农业科研的吾辈楷模,更是一生践行清廉与奉献的榜样力量。“诵清廉故事 扬清风正气”,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行动指南。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,传承清廉之风,坚守科研初心,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,用清廉和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成果,让清风正气在希望的田野上永远飘扬,为乡村振兴、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!
供稿:休闲所党总支 杜一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