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已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忙碌。那是全国著名水稻专家、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所长王才林研究员,他正在观察记录南粳系列水稻的生长情况。这位育成“南粳46”等优质水稻品种的科学家,始终保持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本色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廉洁奉公的深刻内涵。
一、恪守初心:科研经费的“守门人”
王才林研究员主持选育的南粳系列优质食味水稻品种,被誉为“江苏最好吃的大米”。在科研工作中,他始终恪守“科研经费姓‘科’不姓‘私’”的原则。2015年,某企业为了获得南粳46的优先经营权,私下提出给予“技术咨询费”,被他严词拒绝:“品种转化必须走正规程序,该多少就是多少。”最终,这个品种通过公开竞价实现了成果转化,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。
王才林团队建立了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,每一笔支出都经过课题组集体讨论。在担任粮作所所长期间,他带头执行“三公”经费管理规定,出差住宿总是选择快捷酒店。“农业科研经费来之不易,要像对待种子一样珍惜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二、甘为人梯:科研成果的“分享者”
在科研成果署名和奖励分配上,王才林展现出农业科学家的高风亮节。2018年,“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”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,在确定获奖人员时,他主动提出将年轻科研人员排在前列。“年轻人需要鼓励,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得来的。”这种不争名、不争利的精神,深深感染着团队每一位成员。
王才林多次将个人应得的品种权收益捐出,用于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创新研究。他培养的20多名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中,多人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。
三、坚守本色:农业科研的“耕耘者”
尽管育成的南粳系列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,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,王才林始终保持着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朴实本色。2019年,某农业企业以百万年薪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,被他婉言谢绝:“我的根在农科院,在试验田里。”
王才林坚持“三不”原则:不私自转让品种权、不违规收取咨询费、不虚报科研成果。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,为全院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。2021年退休后,他依然经常回到试验田指导年轻科研人员,继续为江苏水稻育种事业贡献力量。
在江苏省农科院,像王才林这样的农业科学家还有很多。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马鸿翔研究员,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研究,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,却从不参与品种权分红;畜牧研究所的施振旦研究员,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,出差总是选择最经济的交通方式...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科研初心。
夜幕降临,农科院的试验基地渐渐安静下来。那些沾满泥土的胶鞋、密密麻麻的田间记录本、简单朴实的办公环境,无声地诉说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廉洁故事。这种“泥土里的廉洁”,不张扬却充满力量,如同大地孕育万物,默默滋养着农业科技事业的参天大树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,这种精神必将薪火相传,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。
供稿:农经所党总支 王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