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征程中,黄文秀用30岁的生命镌刻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。她不仅是扶贫路上的“时代楷模”,更以清廉自守、勤俭奉献的家风与行动,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。她的故事,是崇廉拒腐的生动教材,是尚俭戒奢的典范诠释,更是廉洁文化与红色信仰交相辉映的璀璨篇章。
家风如镜:知恩图报的清廉底色
黄文秀的清廉品格,源于家庭教育的深厚滋养。她的父亲黄忠杰曾对她说:“你入了党,就要为党工作,做一名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。”这句话成为她一生的信条。尽管家庭曾因贫困接受政府帮扶搬迁至田阳县,但黄家人始终以勤劳为本,种植甘蔗、芒果,自力更生。黄文秀工作后,将5万元安家费中的3万元用于改善家中住房,但新房内外墙未装修,家具简朴,客厅仅摆放老式电视机和木椅,二楼甚至未安装门窗。面对慰问金,父亲坚定谢绝:“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。”这份“知恩图报、克己奉公”的家风,为黄文秀的廉洁底色注入最深沉的力量。
用权为民:扶贫一线的自律坚守
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,黄文秀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。她推动村屯亮化、道路硬化、蓄水池修建等工程,带领村民发展砂糖橘、杉木等产业,一年内实现88户418人脱贫,贫困发生率从22.88%降至2.71%。面对扶贫资金和项目,她坚持“公权不谋私利”的原则,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,用“死缠烂打”的真诚赢得信任,却从未以权谋取半分便利。驻村期间,她常年奔波于山路,一年行车2.5万公里,却从未报销过一分私账。她的扶贫日记中写道:“每天都很辛苦,但心里很快乐。”这种将权力转化为服务群众动力的精神,正是廉洁从政的至高境界。
生活至简:克勤克俭的精神境界
黄文秀的节俭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,更渗透于精神追求中。学生时代,她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,一件羽绒服穿多年;工作后,她将有限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村民,自己却常年穿运动鞋、背帆布包奔波于田间地头。面对大城市的高薪诱惑,她选择回乡扎根基层,每月仅留基本生活费,其余收入用于帮扶村民发展产业。她常说:“农村需要知识,更需要干净的灵魂。” 这种“以俭养德、以廉润心”的生活方式,让她的青春在质朴中绽放出最纯粹的光芒。
精神永续:廉洁文化的时代传承
黄文秀的精神遗产,正在新时代青年中生根发芽。广西桂平市“洄游”青年谢冰梅受其感召,放弃广州高薪工作,带领团队发展村集体经济,建成长者食堂,实现年收入33万元,让百名留守妇女就业增收。北师大校友陈丽美在报告会上含泪回忆:“文秀教会我们,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。”这些追随者用行动证明,廉洁不仅是个人操守,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。正如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誓言:“用力量为国家、民族、社会做贡献”,廉洁文化的火炬正通过千万个“黄文秀”传递,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。
时代启示:以初心照亮廉洁之路
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“崇廉拒腐、尚俭戒奢”的深刻内涵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廉洁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;不是刻意的标榜,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我们当以黄文秀为镜,让清廉之风涤荡心灵,让节俭之美浸润生活,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廉洁文化的传播者、践行者,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!
供稿:农经所党总支 谢小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