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在下于谦,字廷益,号节庵,浙江杭州府钱塘人氏。后辈大都因我少时所作《石灰吟》而知晓于我,鄙人也在世人的每一次吟诵中再次重生。
公元1398年,我出生在西湖之畔的一户书香世家。家人给予我“谦谦君子,灼灼其华;温润如玉,儒雅贤达”的期许,希冀我一生谦虚、严格地要求自身。曾记得,家中高案之上供有一幅先朝名士文天祥的画像。在故园的时光里,朝霞与余晖交替掩映的画像前,我把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印在了骨子里,以及生命里。正气公的勤学与节气时刻抚触着我成长的灵魂。犹如理想的风吹进现实的土壤,我在忠义节烈家风中温润成长。后人中有将我比作文天祥的化身。
23岁那年,我中进士以入仕。那年我记得尤为清晰:并非因我人生处于鼎沸之时,却是百姓遭受蝗灾,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之年。在那几年里,我深入基层,了解民情,知悉百姓苦楚。奈何我虽有“但愿苍生俱保暖,不辞辛苦出山林”的美好愿望,偌大的大明疆土战乱不息,养不活生如蝼蚁般的老幼妇孺。文采已不再是我作为文人追求的目标,心中装着百姓、装着大义才是我真实的人生注脚。
宣德五年,我出任兵部右侍郎,并被派往河南、江西等灾害频发之地。天灾与人祸并存的世道里,我轻车简从赴任,谢绝一切沿途官员的招待。其间,通过走访了解百姓的需求,并结合地区实情,及时向京城报备。一旦辖区遭到水旱灾害,我终日寝食难安。黄河决堤之时,我与河工一同跳入肆掠洪水中以身挡水。体恤民疾、关心民瘼,对于我来说都是头等要事。
而此时,太监王振权倾朝野,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。凡进京述职官员,必先见王振,见王振者必献纳白银百两。对此等歪风邪气,我置之不理,岂肯同流合污。有人劝我:“你不送金银,难道不能送点土特产吗?”我从民不聊生的灾区来,见到了饿殍遍野,见到了满目疮痍。萝卜青菜在民间果腹都是上等佳肴,而官员口中珍奇稀缺的“土特产”又在哪里? 我羞涩的囊中只有一缕清风赠与贪官——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”,如是而已。至此,贪官牢牢地将我记在“仇恨簿”上,伺机报复。
60岁那年冬天,漫天的雪花洒落在崇文门城墙内外。经年前,我曾换上铠甲与众位将士誓死保卫眼前这城池;经年后,我披枷带锁站在这城墙下的刑场之上。有人叹我“愚忠”。不然——我提议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,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。我效忠的是整个天下,我用生命和节气守护的是苍生黎民。有人为我喊冤。不然——“义不辱命,忠不顾身,死有何足惜”。有人为我鸣不平。不然——两袖风,八尺骨,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“。清廉之风,正直之气因我而流于后世。鄙人于谦,此生足矣!
供稿:农科传媒党支部 邝文国